
環境資源管理系成立於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一日,設立目標在於培育為永續環境經營與管理之綠色服務人才。因應現代化國家對環境與自然資源永續發展之重視與推動綠色產業之趨勢,並針對國內環保專業人力整合之需求,教育成就具國際觀的GREEN環保管理專業人才(GREEN,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資源管理-Resources management、環境科技-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生態永續-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自然保育-Natural conservation)。
基於熱愛地球為環境資源管理系的核心價值,配合國際時勢、兩岸產業需求與政府組織再造,本於提供人類生命生活生生不息之永續資源,維護環境生態生存源遠留長之永世命脈堅持,本系打造四點學習核心目的:
1.紮根環境教育、打造全民環保內涵
2.培育環保菁英、強化環境倫理意識
3.深化本土認同、落實生態資源保育
4.推動綠色生活、輔導產業低碳綠化
本系專業教育著重環境科技與管理之結合與應用,在學過程透過【做中學、學中做】的科技大學教學理念,帶領學生洞見產業需求、深化環境專業教育。因此本系的發展目標如下:
1.推動精實教育、培育環保菁英:加強學生環境管理與綠色資源之專長訓練,鼓勵並輔導學生參加專業培訓課程並獲取證照,以增加其未來就業機會。
2.建立主體特色、擘劃環管基石:積極安排學生進行戶外教學、多媒體教學,使其能將自然人文環境與環管專業知識結合,加深其學習效果。
3.發揚創新精神、擴大學術交流:鼓勵教師開設創新創意課程,採用互動式教學,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習慣與表達能力。與國際知名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合作,達成技術移轉 與增進國際知名度。
4.恪遵環境倫理、關懷環境生態:落實育與環保團體之良好關係,提供專業技術諮詢以及建立共同合作關係。關懷地方環境保護之發展,主動承接地區性環境保護說明會與研習會。
綠色產業發展中心創立之背景
基於全球暖化議題,各國在京都議定書架構下,規劃執行各國溫室氣體減量工作。我國政府執行策略,包括能源政策發展方向,產業的節能減碳之策略,以及因應國際環保之貿易方式,逐漸改變以環保與經濟並重的未來生活模式。因而新一階段綠色革命的興起,包括再生能源的使用趨勢,產業清潔生產之方向,碳足跡及生命週期管理的應用趨勢,乃至於靜脈工業的興起。也為了支援產業導向綠色產業,產業重視環境保護與管理之清潔生產模式,導向永續發展的環保工廠,相關資源所需,因而擬成立綠色產業發展中心。
本研發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乃整合本系環境、資源與管理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資源(包括研究人員及專任教師、儀器設備、研究計畫及產學合作關係),並規劃出有系統的綠色產業管理之研究主題,透過產學合作計畫及技術轉移,研發成果期能於未來進行營運管理,爭取經費資源增加研發中心的研發能量,並期望本中心的未來之成功運作,能將綠色產業管理相關軟硬體的應用,支援產業導向綠色產業方向,產品導向綠色設計,協助其管理及發展方向的規劃,使本校在產學合作方向,增加新的合作模式,以充分展現出科技大學的研發能量與社會貢獻實力。
綠色產業發展中心產業服務項目與內容:
本中心建構具有發展綠色產業與管理之軟硬體設施,將可提供綠色產業管理的服務項目與內容包括:
1. 再生能源發展技術與規劃管理與輔導。
2. 產業能源管理診斷與輔導。
3. 產業能源發展方向規劃與輔導。
4. 溫室氣體盤查與減量規劃與輔導。
5. 產品生命週期盤查、評估執行與輔導系統建立。
6. 產品生態說明書撰寫與輔導系統建立。
7. 產品碳足跡盤查估算與輔導系統建立。
8. 產業國際貿易之歐盟環境議題諮詢。
9. 可協助RoHS與WEEE之相關問題測試轉介與諮詢。
10. 綠色產品創新設計合作與共同研發。
11. 產品綠色設計支援建立(如碳足跡分析,能源生命週期分析,產品生命週期分析等)
12. 綠色產業相關環境資源管理等問題之合作與研究。
13. 綠色產業分析。
14. 綠色產業管理人才培訓與教育訓練。
相關產業服務事項請聯絡: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 楊英賢
TEL:062664911ext 6400
06-2664911 ext 6415
E-mail:hsyang@mail.cnu.edu.tw
教師研發成果 教師研發包含科技部等政府部門學理與技術研究,產學合作與產業服務等相關技術教育訓練、合作與技術轉移,以期刊及國內外論文發表,專利申請、技術轉移與授權等。相關成果包含以下幾方面:
(1) 取得專利、技轉、授權、創新表現之情形
本系105~107學年累計50教師人次申請28件專利,專利領域包括廢水處理、清潔殺菌及廢棄物再生等,獲得專利核准共28件。
(2) 教師取得專業實務經驗及參加國內外研究或研討(習)會之情形
本系教師積極主動提升自我專業學術能力,強化教學品質及研究量能,105~107學年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其中參與進修研習活動累計有674人次,至於學術研討會則概分為國內與國際研討會二類,前者累計為76人次,後者則為11人次。本系教師參與相關學術活動三年累計為87次,每位教師每年平均參加1.9次學術活動。
(3) 教師專業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專書及展演發表之情形
本系教師所發表之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或專書,其中期刊論文主要以SCI知名期刊為主,如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technology、Chemosphere、J. Environ. Eng. Manag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Ecological Economics、Atmospheric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相關期刊論文於105~107學年累積63篇,平均每位教師每年發表1.5篇。
由於本校教師積極參與各項學術會議,以提升相關學術水準與實務經驗,相關國內外學術研討會論文於105~107學年,平均每位教師每年發表研討會論文1.9篇,如加計通訊作者之研討會論文則為3.4篇,由此顯示本系教師積極從事學術活動,並普受學術先進肯定。而本系教師105~107學年計有1人次教師參與編撰專書。
系所產學合作、技術開發、專業服務及研發成果
(1) 教師執行產學合作及研究計畫之情形
本校為積極鼓勵教師依據各系之特色從事研究發展與技術創新,促進產學合作,特定相關規定對相關案件進行補助,以鼓勵相關教師從事相關計畫。本系教師105~107學年產學合作及研究計畫業累計118件,平均每位教師每年承接2.6件計畫,而計畫經費累計66,964,420元,平均每件計畫經費額度為575,846元,每位教師每年平均計畫經費1,488,097元,適切提供教師與學生從事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所需,有效提升本系學術研究能量,增加本系學生之升學與職場競爭力。
本系105~107學年產學合作及研究計畫118件中有54件計畫為公營機構所委託辦理,大部分經費係源於科技部及其他部會,而民營機構委託計畫雖達70件,佔總經費之47.6 %。綜觀未來,科技部計畫經費已有下降之趨勢,未來本系宜積極增取民營機構之產學合作經費,以進一步充實本系相關研發經費,支持本系學術成長所需主要動能。
(2) 取得專利、技轉、授權、創新表現之情形
本系105~107學年累計50教師人次申請28件專利,專利領域包括水循環技術、景觀造園、清潔殺菌、除毒管理及資源回收再生等,業獲得專利核准共28件。
(3) 教師取得專業實務經驗及技術開發之情形
教師與產業合作,解決實務之經驗與相關技術開發情形,包含在能源管理系統物聯網技術開發、空氣清淨機務聯網技術開發、消毒技術應用技術開發、人工濕地水處理技術開發、除毒管理系統系數開發、脫硫相關技術開發、高及氧化處理程序技術開發、環境荷爾蒙鑑別與技術移轉、環境教材教法技術研發、專利創新開發等。
(4) 教師校外專業服務的情形
本系教師積極進行產學合作,與校外機構維持良好互動,105~107學年分別提供66、104與161次校外專業服務,主要服務範圍包括舉辦產官學界論壇、擔任國內專業期刊編審及評審、政府機構專業委員會委員、校外公民營機構顧問或委員等。
(5) 教師獲獎與榮譽之情形
本系教師共計15人獲得106次校內外單位之獎項。其中,盧明俊、許菁珊、錢紀銘、等老師獲得105、106、107年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金、銀牌獎、銅牌獎、2016、2017、2018國際創新發明海報競賽金、銀牌獎、銅牌獎,另本系教師林健榮及彭衍順105年獲得本校產學優良教師,本系教師李得元獲得105年教學優良教師、本系教師許菁珊及葉仲超分別獲得105年學優良及傑出導師。